分不了類的就叫發展遲緩?

前期文章

2017年6月

有家長説,「發展遲緩」是SEN範疇中最教人迷惘的。像是被人用摒除法減剩下來的問題,連醫生也無以名之,徵狀、治療、發展軌跡和成年後的生活適應等資訊,全都比別的病症少。我們應該怎樣了解那四個字的診斷?

專家這樣說⋯

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醫生説,兒科醫生主要看兩件事:生長和發展。生長的意思是嬰孩隨年歲長大,高度、體重、頭圍等都會增加;發展則是持續過程,而且很神奇地彷彿早就定下先後次序,可以看成一個個里程碑。

譬如説,何時能控制頸部抬起小小頭顱?何時坐起?何時走第一步?小嬰兒能用小手拿東西嗎?什麼時候可以把幾個單字串連一起講?四周大時望到媽媽的臉會笑嗎?九個月至一歲時,看到陌生人懂得焦慮沒有?何時發現與同伴一起玩,原來更好玩?

兒科醫生很習慣偵出這些里程碑,包括大小肌肉的、言語的、社交的,一看到嬰孩十個月大仍然未曉得坐,便響起警號。可是它們啟動的先後程序受到遺傳、環境、成長與學習等因素影響,人人都有一點差異。如果一個孩童的發展,與大部分孩童比起來明顯落後,便是遲緩了。根據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,「發展遲緩」指學前兒童在多於一個發展範疇上,未能達到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。

對很多家長來説,自閉症就是自閉症、AD/HD就是AD/HD,這些標籤背後伴隨大堆資訊,包括診斷、治療、發展軌道等等。偏偏發展遲緩似乎無以名之 孩子的發展確實是慢了,但除此之外,參考資訊相對貧乏含糊。

韓錦倫醫生説:「確實比較含糊。從好的方面看,這種不確定,也代表日後可能有較好的發展。事實上,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個案都是輕微的。也有家長渴望知道發展遲緩的原因,但來來去去不外乎幾種。」

當中有先天性的,如染色體病變或遺傳疾病。有懷孕或生產時出岔子的,如媽媽在懷孕時飲酒過多導致胎兒酒精綜合症,或胎兒受特殊感染。至於嬰兒出生後,也可能因為染病、中毒或腦部受損而導致發展遲緩。環境因素如缺乏社交或言語啟發,也是肇因。

不過韓錦倫醫生指出,即使把這些原因全部加起來,亦只佔整體個案的少數,餘下來的大部分依然原因不明,而且即使成功弄個明白,發生了的也都無法逆轉。

「我建議家長,與其花心力尋根究柢,不如及早展開訓練,幫助小朋友好好發揮,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。」韓錦倫醫生說。

畢竟發展遲緩是個概括説法,之下可以細分為動作、言語、社交、智力等能力範疇,每個兒童有不同的訓練重點。配對了相關專業,如言語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,才能按步就班,為孩子提供最適切的幫助。

撰文:蘇美智
插圖:淡水

前期文章

聯絡我們

cy@hkcss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