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愈來愈多?

前期文章

2016年12月

為什麼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小朋友愈來愈多?好像總有一個在左近?

醫生這樣說⋯

從自閉症到自閉症譜系

精神科專科醫生何定邦說,要拆解這個「愈來愈多」的印象,得把不同的SEN類別分開來看。

有關自閉症,也許家長已經發現,現在聽得最多的不再是「自閉症」而是「自閉症譜系障礙」。「那是因為醫學界放寬了診斷守則,把一些輕微的徵狀,從前不算成自閉症的,也都放進譜系,於是病發率看來一下子增加很多。」何定邦醫生說。

「自閉症譜系障礙」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-第五版(DSM-5)在2013年的修訂,在新診斷守則下,自閉症、亞氏保加症、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,全部納入譜系。這手冊是美國等多個國家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,也為香港醫生所沿用。

「其實在整個譜系裡,嚴重個案沒有顯著增加,增加最多都是新納入的個案。至於這樣放寬標準好不好?我想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,譬如不是每個家長都喜歡為小朋友貼上『自閉』標籤,但是從醫學角度來看,這樣便可以更警覺地為孩子配對服務,幫助他們成長,不只關顧嚴重的那群。」
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
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是另一個故事。過去三十年來,它的斷症守則與方式大同小異,醫學界對其病理基礎的理解也沒多大變化。「所以個案增多,問題不在醫生,而是大家的認知提高了。」

何定邦醫生說,這個症對藥物反應好,配合其他訓練和治療,在醫學上往往有頗高的治療機會。「從前只有嚴重的病症會找上來,現在也許因為知道『有得醫』,更多老師和家長帶小朋友來。」

至於大人對孩子專注學習盼望殷切,會否把活潑好動也當成病徵,把孩子當病人?「根據守則,醫生斷症時必須數算病徵、計算病發時間、了解病發場合,以及徵狀對生活的影響,包括朋輩交往和學習表現等。只要跟着做,便不會把正常小朋友也劃進去。況且守則本身也強調,孩子活潑不是病。」

在何定邦醫生診所裡出現的家長,有抗拒孩子被斷症的,也有抗拒醫生不把孩子斷症的。「兩種人都有,背後想法不同,但對醫生來說,病症就只有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斷症出來的那一種。」

讀寫障礙

另一個增幅很大的類別是讀寫障礙,這卻關乎識別工具的改進。何定邦醫生說:「我出道當精神科醫生時,讀寫障礙只有英文測試,但是中國人主要用中文。兩種語文無論讀音、文字結構、語法都不同,動用不同的大腦迴路。照搬外國的斷症方式會帶來很大的問號。」

這個問號,到了1998年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成立後,終於得到處理。這個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何淑嫻博士領導的小組,發展出多項能甄別及評估中文讀寫障礙的工具,並且持續修訂。「有了公認的測試工具,自然會發現更多個案。」

對家長來說,無論個案增加的原因是什麼,斷症一刻一樣難受。「診所裡常常有家長因為某些網上討論嚇到面青。那些說法未必全然是錯,可是片面極端,無法令初接觸SEN問題的家長定下心來,甚至因而拒絕求助,錯失治療先機。」何定邦醫生鼓勵家長多找同路人分享,同時小心挑選觀點持平的網上資源。

撰文:蘇美智
插圖:淡水⁠⁠⁠⁠

前期文章

聯絡我們

cy@hkcss.org.hk